能攻心則反側自消,從古知兵非好戰;
不審勢即寬嚴皆誤,后來治蜀要深思。
——清•趙藩撰(見《介庵楹句正續合鈔》)
“丞相祠堂何處尋,錦官城外柏森森”,追尋著唐詩履痕,步入成都武侯祠,諸葛亮殿正堂前,兩塊并不寬大的木板上,刻掛的這副楹聯,一度被稱為“蜀中第一名聯”。聯語上款“光緒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”,下款“權四川鹽茶使者劍川趙藩敬撰”。趙藩(1851年-1927年),云南大理劍川人,系白族歷史上知名的詩人、學者,清末在四川等地為官,因其與晚清權臣岑春煊相熟并為其師,遂兩次受到岑之提攜。楹聯撰寫之時的“光緒二十八年”,時局動蕩,加之蜀中春夏大旱,飽受疾苦的鄉民紛紛起義,數縣相繼發起義和團運動。清廷在前任川督治理不力下,緊急調任岑春煊接管蜀中軍政大權。向以嚴苛聞名的岑春煊采取強硬手段,甚至屬下之人不惜濫殺無辜,蜀中“人人自!,在這種情況下,身為師長、世交兼僚屬的趙藩有心勸諫,但一心表功的岑春煊置若罔聞。無奈的趙藩以武侯祠題聯之機,借題發揮,在岑春煊游賞武侯詞之前命人刻掛。岑春煊到底有沒有看到,史料無準確記載,但蜀中至今流傳的故事寫道,岑春煊見此聯后,臉色難堪,一語不發。
趙藩還是沒有攻下岑春煊的心,但這副聯卻廣為流傳。聯中巧借三國故事,以孔明善于“攻心”,治蜀有方,寓示后來者既要寬嚴有度,更在審時度勢,“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!奔毦看寺,趙藩其實對諸葛亮前后的“審勢”也是贊否參半,公允評論下,更凸顯“審勢”的關鍵。畢竟自古知“寬嚴”者眾,而能“審勢”者鮮也。
1958年,毛澤東造訪武侯祠,曾于此聯前駐足沉思,后又要求赴任四川的領導去看看這副聯!豆砉茸印酚性疲骸安靹菡呙,趨勢者智,馭勢者獨步天下!
上篇:
下篇:
主辦單位:甘肅省總工會 版權所有copyright www.r2rmerge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東郊巷26號 郵編:730000 隴ICP備16000114號
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
建議使用IE瀏覽器,IE8~IE10版本1280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顏色